大家写宣城——《宣州记》(作者:钱红丽)

发布:宣城文艺网 发布时间:2019-12-03 16:18[字号: ]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
         宣州,登上谢眺楼,近旁的朴树国槐,皆满冠铭黄,风来,落叶簌簌菲菲,老人或坐或立于树下对弈,颇为陶陶然;远望群山剪影,刘禹锡《秋词二首》中几句逐一来到目前:

山明水净夜来霜,数树深红出浅黄。
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。
 
这宣州,自谢眺以降,李白来过,韩愈来过,杜牧来过,不晓得刘禹锡可有涉足,但这几句诗描摹皖南深秋山色确乎恰当——处处山明水净,树叶由绿转黄,数棵树已成红色,在浅黄中格外显眼。登上高楼,四望清秋入骨,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。
 
是的,春色向来喧而繁,如春水初涨如春林初盛,不停地往外洋溢着扩张着的春情……唯有秋色,沁了一层霜意,于清浅浓郁间徘徊辗转,随便往山中一站,让你微微地拢一拢袖子,满山的铭黄绛红,便尽收眼底了。登高远眺,总是想抒情,但,澎湃的诗情恰好被满目寒气适时收敛,人整个又变得自持起来了。足下橡实,滚了一地,椭圆身体上端,戴一顶小尖帽,酷似陀螺,煞是可爱,捡拾几粒,藏于口袋,三四日中,不时伸手摸摸,余温尚存。
 
九年前暮春,第一次来宣州,因多雾,于敬亭山巅未能望见清亮的水阳江,大抵就是给予李白“抽刀断水水更流”灵感的这条江吧。这次又因故错过。因时间关系,众人于半山腰盘桓片刻,便往水东古镇去。
 
敬亭山山脚有一亭,曰:古昭亭,建于明,汉白玉拱廊,早已斑驳,“古昭亭”三字已然风化,需仔细辨认。大约是敬亭山唯一古迹了。
 
残阳斜照,竹影婆娑,洒下一地金黄。秋阳总有丝丝寒气,袅袅地,每一脚踩下去,似叫人听见薄脆之音,这便是“秋声”了。
 
斜靠于古昭亭廊柱留影一帧,沾沾岁月的寂气古气。石柱凉气袭人,自是一凛。

当年,石涛第一次面对黄山的磅礴大气,忽然有了自卑,自忖一支笔驾驭不了,只好下山,选择宣州居下,一居十五年。在这漫长的十五年里,潜心磨炼自己,慢慢地,内功有了,格局宽了,视野阔了,下笔自然深厚起来。无论写作绘画,抑或浸淫任何一种艺术形式,成就一个人的,除了心性,唯有刻苦。

宣州这整整一座城池,皆成石涛刻苦之明证。

李白呢?真是对他一言难尽。九年前,第一次来敬亭山,尚算年轻,只能浅显体味他独于众生之外的孤独。九年后,再来,陡增白发的我,也算活到了霜意,重读《独坐敬亭山》,自是别样:

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相看两不厌,唯有敬亭山。

李白是鸟,也是云,盖世的才华成就着他,也摧毁着他,注定独立于芸芸众生之外,个中痛苦,常人无法理解一二。他一直被命运所放逐,大半生漂泊。你看,到末了,人真正留恋的,还是山水自然。

李白以他的身体力行,实践着走向自然;而王维,则通过一支笔,走向了山水,融入了自然……较之王维的半官半隐,李白放弃得更为彻底纯粹。

秋初,曾带着孩子去往马鞍山采石矶、当涂县李白墓等处拜谒,期望在孩子小小心灵深处埋下种子,起到示范之效:我们既要读万卷书,更要行万里路。甚至,行路比读书更为至要。于李白墓前,孩子鞠三个躬,将唯一的橘子献上。自他牙牙学语,我们便给他念李白诗。一首《望天门山》,音韵感、节奏感,皆好,统领着一气呵成的流动性,孩子稍读几遍,便会默诵。每一次,回芜湖探望父母,车过长江,我们便会指着不远处的天门山方向告诉他,李白那首诗就是来这里写下的,我们现在正行走在他的诗句里:

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
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
 
  
      李白当年慕谢眺而来宣州,而我们一群人,则分明是慕李白遗踪而来,沿着他当年行过的路,走过的桥,历宁国,往泾川……
 
整个皖南似乎成了安徽的代表,你看一个“徽”字,有山,有水,有人,又有文,安徽整个的山水人文都聚集于皖南,令天才李白流连数年,死在皖南,葬在皖南。甚至,他可以令一个粉丝不朽。

这个粉丝便是汪伦。

自泾川县城用过午餐,驱车沿青弋江,一路西行,往泾川。正午的秋阳让一江碧水光芒闪烁,铺成无数碎钻,白亮亮的,直晃眼……约一小时,至桃花潭。秋水澄澈,潭面上生着一种俗称“薇秧子”的植物,使水更为幽深。
 
汪伦并非桃花潭当地人,他哥当年任歙县县令,得悉李白行踪,告知汪伦。于是,汪伦写信与李白:先生好饮乎?这里有万家酒店。先生好景乎?这里有十里桃花……李白能不来么?一居,便是五个多月光景。乘船离开当日,本没有告知。可是,汪伦还是闻讯赶来了,于岸边踏歌而送……汪伦的歌声中,李白想必湿了眼睛的。那年在云南鹤庆小城,当我们乘车离开,导游小姐姐唱起离别的山歌,望着遥远的玉龙雪山,我默默哭了一路。
 
这世间,最珍贵的,便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无言的感情:
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 
人类的文明不朽,个人的才华不朽,汪伦也是不朽的。汪伦的不朽,并非不朽于诗文,而是因为他以真挚与赤城,温暖着李白,慰藉着李白,让他少了五个多月“对影成三人”的孤寂。
 
桃花潭,深三十三米,一米三尺,共百来尺,但汪伦的情义,深有千尺。

黄昏,众人于潭前徘徊,一只老鹰倏忽而来,低空盘旋不去,有惊鸿照影的惊艳。我还看见了一小群秋雁,翩翩地,往西飞,是“晴空一鹤”的悠然……

往下游不远处,便是石台县了。那里有一条秋浦河,李白也曾于秋浦河畔,写下许多名篇。这个人,永远那么高韬浮世,也只有他的笔下,方能流泻如此壮阔的诗行。

桃花潭畔,有一木亭,众人踏上,摇摇欲坠。伫立亭前,手把栏杆,桃花潭尽在目前,游鱼深潜,棒槌声声……这样一泓溪水,唐宋元明清,两千余年,一路流下来,依然澄澈如碧。因为李白,桃花潭终于不朽。

在桃花潭,自岸东至岸西,需乘一艘竹筏,秋水盈盈里,拂动衣袖的微风中,似也回到那个“知音世所稀”的唐代,足以将天才的半生一网打尽。
 
山水自然与人心的真挚,才是这世上至为宝贵的东西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

 
    短短三日,瞬间而逝。桃花潭是最后一站。起点为李白,终点依然是李白。这一趟山水之行,格外令人惆怅。
 
当年,也是深秋,李白在谢眺楼饮送朋友,写下名篇《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》:
 
弃我去者,昨日之日不可留;
乱我心者,今日之日多烦忧。
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。
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清发。
俱怀逸兴壮思飞,欲上青天览明月。
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销愁愁更愁。
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。
 
犹喜最后两句: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。这就是毁家纡难的孤注一掷了,以白话讲,就是,大不了不过了嘛!像陶潜那样彻底放手,又能怎样呢?

或许,潜意识里,我最爱的,并非李白的冲天才华,恰恰是他这种毁家纡难的心性深深吸引了我。

马鞍山采石矶李白纪念馆内,存有一张李白行旅图。他的足迹遍布黄河、长江流域。这个人一生不缺的,正是水的灵气山的磅礴。他以大半生的漂泊实践,写下一部部不朽的失败之书。作为他的知音之一,得亏有了魏万的整理收集,让这个天才的诗篇得以流传,荫泽千年。

同样作为一个纯粹而天真的人,还有一个后来者苏东坡,想必同样恋慕过李白才名的——他贬谪黄州时,同样日日与知音痛饮,有一晚,与别人饮酒至夜深,回家敲门无人应,只好江边石上坐至天明,就是那一夜,苏东坡同样有放逐自己的诗句,他发狠道:

小舟从此逝,江河寄余生。

只是,但凡朝廷召唤,他又天真地赴任去了。在他,是“济苍生”的梦尚未破灭。而李白,因为失望,所以彻底清醒过来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
 
 
      这几日,车子于山间盘旋。莽莽群山,重峦叠嶂,唯有一条窄路,天黑哪儿,歇哪儿。

至宁国县境,天已黄昏。夜宿板桥村,遇见最美的月色,冷冷清辉自天庭铺洒而下,有风吹薄宣的至柔至软。
 
山间的月色,充满灵性,格外近人,什么也不说,只静静笼着大地,除了夜凫的几声呓语;群山剪影,若隐若现,犹如一个个坐佛,集体缄默着。天上,只几粒星子。

晚餐,饮几口佳酿,颇为醺醺然,放弃主食,不料,八点左右,有了饿意。山间风寒,伫立户外望月,愈站,愈瑟瑟,饿意尤盛。四五人同行,走二三里地,用餐。

小小的人,行于山径,被冷月的光辉所笼罩,四周徽墨一般,漆黑无边。忽然,闻溪声,众人止语……深山之中,万籁俱寂,只溪声汀汀淙淙,似小提琴徐徐缓缓,无始无终,自是难忘……过后很久,方幡然有悟,这陪伴了我们一路的溪声,何尝不是帕尔曼拉出的《爱的协奏曲》?群山之中,众人冻冻瑟瑟间,被一泓清溪的深深爱意所包围,甚是慰藉。我的童年、少年期,正是在这样漆黑的山路间行走过来的。一晃,三十年往矣,不免起了乡愁——世间到底有几人被这般的山风月色滋养大的呢?

回首来路,才是初心不忘。
 
板桥村那顿晚餐,我们喝到了奇异的鸡汤,顿时骨骼清奇,神情气爽,精神为之一振。这只鸡,确乎喝了山泉水吃着虫草长大了的。因为我们的到来,牺牲两只,于炉火上慢慢炖,达四个时辰,轻轻一拨,肉骨分离。汤汁,鲜而甜,颇挂喉;肉,嫩而腴滑,香气弥漫,有回甘,至今回味。众人捧着汤碗,孜孜嚼着大灶锅巴,乡愁阵阵,沉渣而起。秋南瓜丝,也可口;经霜的白菜萝卜,甜而绵软……
 
僻野的平凡饭菜,一日三餐,最是养人性命。
 
沿途经过的古镇、乡村,家家晾晒高杆白。这种菜,以杆高(每片菜杆足一米)叶少而得名,正是制作宣城香菜的主角。宣城香菜,于江南一带闻名遐迩。可惜,来得早了些,新一茬的香菜,尚未腌好。
 
水东古镇,家家门前庭院洁净如洗,老人坐在矮凳上,将菜杆逐一片下,一匹匹摆在砧板,以小刀划之,复而将十几片杆子拦叶扎起,悬于晾衣杆,暴晒……我站在秋阳里看老人做这琐屑事,四周遍布“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”。江南特有的水土,令高杆白清脆多汁。这种菜同属白菜科,沿途尽现它们的身影,一群群,鹤一样立于田间地头,徐徐秋风里,诗人般瘦长而清秀,杆白如玉,叶呈苍绿,吹弹得破。这种蔬菜除了腌制香菜,亦可与香干同炒,脆而甜,也是佐粥的清口小菜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

 
      以往,对于宣纸的价昂非常迷惑,直至去泾县宣纸文化馆参观完,才心服口服。宣纸论刀,一刀一百张,面积、品质不等,售价各异。
 
宣纸的主要材料由青檀树皮和沙溪稻草构成。以8:2比例产出的宣纸,叫“特宣”,此纸适合泼墨山水长卷,特别洇墨,形色自然;以6:4比例产出的宣纸,叫“净宣”,适宜书法、册页、窄轴等;最后一种“棉料”,价低一点,大多用来练字、习画之用。
 
一张宣纸制成,需一年多时间,历经采料、晒料、踏料、淘洗、发酵、捞纸、烘晒等一百多道繁琐工序,秋冬春夏地,像不像一个人走完艰难一生?

凡稀世不朽的东西,莫不需要历经长久磨练。

宣纸,亦称“寿纸”,无论作出的画,写下的字,逾千年而不变色。据专家检测考证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朝韩滉那幅著名的《五牛图》正是宣纸而作。宣纸的制作工艺,可溯流追源至隋唐。李可染先生有一年在泾川参观,当来到车间,老先生情不自禁向制纸工人深深鞠躬,以示谢意。

也只有泾川这样特有的山水草木,方可滋润出宣纸这一稀世无匹之宝珍。

至今,宣纸的制作过程中,尚有两三道工序,机器无法替代,必须人工操作,其一捞纸,其二烘干,其三检测。我们在检测间停留不及一分钟,一匹匹洁白如玉的宣纸被检测员小嫂嫂呼啦啦拨来拨去,且一张张毫不留情撕掉,众人纷纷惋惜,皆不解:这么好的纸,为何撕了呢?她目无旁顾道:一点点瑕疵都不能通过的,品质在于严格……众人流连不走,有人开始撩她:你好漂亮哎!她哗啦啦翻纸,回一句:我们这里水好,每个人都漂亮。自持的语气里,深藏自谦,又不乏骄傲。

是啊,一路行来,处处尽显清澈溪流苍翠群山。也只有泾川,才能生长这么好的青檀树;也只有沙溪的稻草,才能符合宣纸的纤维要求。大抵是水流的澄澈,成全了泾宣。
我们向来有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,一张纸,承载着知识人的精神寄托,她正是一个族群文明的源头性载体。文房四宝里的笔墨纸砚,产于皖南的,总是最好——泾川的纸笔,歙县的墨砚。

最后一日,当我们参观桃花潭镇的翟氏宗祠,一位八十三岁耄耋老人,正摆了一叠书法在一旁售卖,见我一个劲赞美老人,同行的苏北老师言:没什么好奇怪的嗷,这里的庄稼汉,人人都会习字为文。
 
站在老人的一副字前看了又看,他写:
命由心造,福自我求。
落款为:己亥初冬;桃花潭翟崇辉书。
 
尤其,“己亥初冬”四个小字,仿佛有墨迹未干的鲜润,点横撇捺里,自有云朵的飘逸飞扬。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六
 
 
     凌晨早醒,白露未晞,拉开布帘,一窗群山莽莽,此情此景,犹如复刻了柳永的《八声甘州》:渐霜风凄紧,关河冷落,残照当楼。是处红衰翠减,冉冉物华休。惟有青弋江水,无语西流……
 
这世间的一切,都醒过来了……打渔人撑着小划子,于雾气蒸腾的青弋江面收网,夜鸭忙着凫水……整个的图景,好比牧溪《溪山行旅图》。然而,他的画轴,历经时间的淘洗,渐趋泛黄,遍布岁月的旧意,而桃花潭这幅图卷,永远是簇新的,有人世的一份鲜活在,凑近些,似乎闻得着晨岚的腥气。
 
短短三日三夜,置身这白白苍苍的暮霭晨岚,听闻这响于天籁的溪声江流,看尽这山野间绚烂多姿的红蓼黄菊……这就是我爱的皖南啊。
 
回庐车上,静静地想,作为一个立志从文之人,他活着,倘若有幸活到了中年已至,他仅仅拥有山的厚度,远远不够的,他还一定要不失一颗澄澈之心,如这桃花潭水一般清澈无垢,才算圆满吧。
 

 

 

宣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邮 编: 242000 电子信箱:xcswlbgs@163.com

联系电话:办公室0563-2237091/0563-2237092 地址:宣城市状元南路57号4楼

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【皖ICP备18025440号】

皖公网安备 34180202000421号